當前位置:
  • 首頁
  • 學院新聞
  • 禮贊九秩,傳承初心丨頂天立地、求真務實的“雷達裁判長”保錚

禮贊九秩,傳承初心丨頂天立地、求真務實的“雷達裁判長”保錚


 

編者按:百年征程波瀾壯闊,九秩西電風華正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起源于1952年創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通信工程學院的雷達工程系,是國內最早開設雷達、微波天線、電子對抗等專業的院系之一。經過70年的建設發展,形成了鮮明的電子與信息學科特色和優勢,在雷達、天線與微波、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培養了一大批院士、高級管理者、專業領軍人才和三萬多名相關領域的優秀校友,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電子工程學院傳承西電紅色血脈,積極營造“立德、精業、創新、引領”的辦學文化,在建校九十周年之際,學院開辟“禮贊九秩,傳承初心”專欄,系列報道數十年來各專業開拓者、學科建設者、突出貢獻者的事跡材料,展現學院前輩為國奉獻、砥礪奮進的情懷與擔當,并以此激勵全體電院人團結拼搏、奉獻一流,為建黨百年和建校九十周年貢獻電院力量。

 

————————————————————————————————————————————————————————————————————

頂天立地、求真務實的“雷達裁判長”保錚

國內第一臺微波氣象雷達、第一臺“埋地電力電纜故障測尋儀”、第一臺動目標檢測器、第一部可編程動目標檢測信號處理樣機……中國雷達領域的多項“第一”都與這名共產黨員直接相關,他就是被譽為“雷達裁判長”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雷達信號處理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創始人保錚教授。

保錚,1927年生于江蘇南通,1953年畢業于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現名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19841992年擔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保錚長期從事雷達與信號處理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于上世紀60年代初主持研制成國內第一臺微波氣象雷達。70年代中期以來,他在數字信號處理、統計信號處理、陣列信號處理、自適應信號處理、時空二維信號處理、空間信號超分辨、雷達成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成果,這些開拓性成果廣泛應用于中國大量雷達武器裝備中,為國防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知行合一,智慧攻關破難題

在近七十年的教學和科研中,保錚始終堅持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道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保錚憑借在雷達技術方面的深厚基礎,提出了一種獨特的“沖擊閃絡法”技術方案,并設計、制造出我國第一臺“埋地電力電纜故障測尋儀”,使尋找故障地時間從原來的幾天縮短為幾個小時。這一成果解決了電力部門的這個老大難問題,后來榮獲了全國科學大會獎。這項發明是雷達原理運用到電纜測試領域的成功范例。新聞電影制片廠曾據此拍攝科教紀錄片《電纜神探》,介紹保錚研制的電纜測試儀。

保錚認為,雷達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當更廣泛地聯系實際。從事應用基礎研究的人,如果不密切結合實際,關在書房里苦思冥想,是很難有所成就的。因此,他經常到有關工廠、研究所和部隊去,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科研能力。保錚常說:“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親口嘗一嘗。”

破除禁運,自力更生敢創新

上世紀七十年代,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他毅然扛起中國雷達研究的重任。1973年我國民航部門從法國進口了5LP-23航管雷達,其中有一個重要部件叫數字動目標顯示處理器。它的功能是從雷達回波中消除固定雜波(如山、大建筑等),只把所需的動目標顯示出來。由于帝國主義對中國搞先進技術禁運,雷達中的數字信號處理部分被去除了。

為解決這一難題,國內有關方面召開會議,討論能否自己研制該處理器。會議中,大部分人傾向于仿制。然而保錚認為,法國的雷達信號處理器方案并不完美,我們應該以數字動目標顯示器的研制為契機,自己研制一個通用性強、結構簡單、能解決當時國產雷達動目標顯示的數字化設備。

在缺少研究設備的情況下,他組織了一個研究小組,開始數字動目標顯示的研究。一開始,科研小組面臨諸多困難,一方面存在知識上的欠缺,另一方面實驗的器件儀器設備都很落后,難于購買。為了解決這些困難,保錚決定分兩步走,先研制0.5微秒數字動目標顯示器,再研制0.2微秒數字動目標顯示器。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0.5微秒數字動目標顯示器樣機于1976年秋研制成功。實驗成功后,課題組很受鼓舞,繼續研制出0.2微秒數字動目標顯示器,1980年獲得四機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在保錚的主持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雷達信號處理研究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雷達領域內的尖端技術一項接一項地被攻破。1982年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動目標檢測器和自適應天線旁瓣相消系統;1986年又研制出可編程動目標檢測器。這兩項成果在當時屬于國內外首創,由此引起了轟動,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二等獎。

保錚一生淡泊名利,敬業奉獻。他常對學生講:“能有機會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為社會作貢獻,這種滿足感是平常人難以體驗的。”

求真務實,“頂天立地”育人才

在保錚的帶領下,雷達信號處理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在該領域的研究一直處于國內領先水平。重點實驗室的自適應旁瓣相消、陣列信號處理、空時二維自適應信號處理、稀布陣綜合脈沖孔徑雷達技術、雷達成像、雷達自動目標識別等學科方向,在保錚的親自培育和澆灌下迅速成長起來。保錚也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學生,包括博士119人、碩士42人、其中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4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3人,培養院士1人。

耄耋之年,保錚仍然關心學生的成長。他不止一次地說,希望我們的師生能夠真正做到“頂天立地”。所謂“頂天”,就是要走在國際學科發展趨勢的前沿。保錚非常關注學科前沿,對于新技術的出現,會及時組織學習,舉辦講座和研討班,并指導部分研究生以此作為主要研究方向。保錚多次對學生說,學習信號處理的人,如果不學習只吃老本,用不了多久就落后了。

保錚對學科前沿和新技術的持續關注,對指導學生選擇正確的科研方向發揮了巨大作用。中科院王永良院士是保錚的博士生,曾在1990年至1994年跟隨老師研究空時二維自適應信號處理。他畢業后見到保錚時曾感激地說:“是您那時候給我們制定的方向好。”

所謂“立地”,就是要從國家的實際需要出發,為國家建設真正發揮作用。重點實驗室的工作雖然是專注于信號處理領域,但在實際工作中涉及面很廣,實驗室不但研究信號處理,還要改造雷達,要使整個雷達系統處于最優。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杜蘭教授曾經深情地回憶,“讀研時,我有一篇論文交給保錚老師,剛過了一兩天,老師讓我去取,我拿回來一看,論文上寫滿了修改意見,包括符號公式、圖表,甚至每個坐標的標注。一些寫得不好的段落,老師直接劃掉后另附稿紙重新寫。”寥寥數語,一位愛崗敬業、誨人不倦的老教師的形象躍然紙上。

保錚出生于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由于耳聞目睹日寇的侵略暴行,年幼的他認識到中國被侵占是由于科學技術落后,只有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救國救民,所以很早就萌發了科學救國的想法。這是他一生科研報國的思想基礎。

保錚一生專注于雷達信號處理教育和研究,淡泊名利,努力追趕、超越國際水平。他理想信念堅定、愛黨愛國、敬業奉獻、求真務實、為人師表,用畢生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為教育事業和雷達技術領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責任編輯:鄧鑒